今天很残酷,明天很残酷,后天很美好,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。

2018的冬天悄然来临,但是很多人在群聊中,朋友圈中,互联网就业寒冬的消息此起彼伏,就连阿里华为等互联网巨头,也接二连三地曝出“停止社招”、“收缩head count”等措施。

20181106_MA_HR_07_01.jpg

针对以上言论,华为方面迅速作出回复,此为不实报道,“我们将持续开放,面向全球吸收优秀人才,在公司新愿景下推进业务不断发展。”不过,有华为内部员工透露:“主要招聘19级以上专家,特殊领域不受影响,公司正式发文了。”

而阿里则表示,裁员50%,这是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的人才体系升级。

此类消息的密集传出,让“互联网就业寒冬”的说法不胫而走。

凛冬将至

可是“寒冬”这事,隔些年就来一次。千禧年前后,互联网泡沫死了好多公司。2010年前后,互联网业又经历一次洗牌,好多拿到风投上市未遂的公司都死了。大浪淘沙后,互联网巨头生存下来了,且形成行业垄断,引领着商业模式。刚觉得衣食住行都进入3.0,割韭菜运动又开始了。

快递很方便吧,交社保,雇不起快递员了。网约车很方便吧,不安全,关门整改。电商很赚钱吧,强东出事了,马云退休了,微商代购要罚款了。

当你小心翼翼时,老板们也如履薄冰。当你降级消费时,老板们等待破产。

昨天随口问一句:你们的公司还好吗?

有回答刚把公司注销的,有回答利润下降40%的,有回答辞职的空位不再招人,一个萝卜两个坑的。整体形势一片不好。

加大监管力度,涨社保涨税,听起来是要向先进文明靠拢,为大体量的生存从长计议。可是投机主义生存法盛行的中国,这么一搞,怕是人人都觉无利可图。

那么等待大家的便是失业潮。

曾以“不规范”方式解决无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,规范后只能压缩或取消。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中国,人力成本一上涨,便是最大的“通货膨胀”。

会出现什么局面呢?一边短缺,一边过剩。短缺是“市场需求”造成的,大家巴不得24小时有人服务,什么都随叫随到。可是陌生人社会,服务要通过平台。一旦平台监管,想提供服务的人没资格,不能C2C了,那就成了过剩了。

公司上班族也一样,公司雇你的成本比以前高1/3了,为了维持成本,只能裁掉1/3,剩下的2/3为了求生,只能多干活,失业的1/3上哪另谋出路呢?

我有个朋友失业后,想换个公司占个坑,都没占上。很简单,他们考虑的是成本,他要月薪1万,但是那个公司他们觉得1万可以雇2个干活的,他们只当我朋友是干活的。

所以当“寒冬”来临,你一个坑没占到,就可能失业很久,你上半年还年薪50万,下半年可能就得滚蛋。你以中产自居,贷款买了房买了车还生了二胎,以为50万年薪应付得了,还想着明年会涨到80万,一个变动,你就成了穷光蛋。你发现老同事,老朋友,也不敢给你介绍工作,月薪4999的应届毕业生培养培养就能用了,个税起征点以下能省则省,年薪50万的招进来,要是创造不了80万利润,等于老板倒贴你啊。不出几天,世态炎凉,你也凉凉。

现如今,老板也想自保,能逃的逃,能关的关,能出让的出让。实业报国的情怀只能空谈了。

假若我开一个工厂,解决1000人就业,或者我开一个公司,解决100人就业,过去是给优惠给补贴,等于我协助社会安置流动人口,我是有责任感的企业家。而今,优惠没有了补贴没有了,加税加社保了,我不赚钱了,还要自掏腰包安置就业吗?不好意思,人头税太高,我一个人都不雇,收租金好了。没有社会责任感?可我是企业家,不是慈善家啊。

如果说,几年前“寒冬说”还是一个逼格满满的论调,常常被创业者放在嘴边讽刺同行,或是投资人用来恐吓创业者压估值:

“寒冬要到了,大潮过去才知道谁在裸泳,风口过去摔得最惨的也是猪。”

那么现在,没有人再拿这句话装逼了——因为已经可以感到切实的寒意,哪怕只是最初的一点哆嗦,凛冬将至已经不是什么传闻了。

这一次,狼真的来了。

不论“人口红利消失”论,还是“流量红利萎缩轮”,不论“修昔底德陷阱”还是“中等国家收入陷阱”,不论“逢8危机周期论”还是“康波周期论”,不论中美贸易战的加剧还是系统性债务危机的阴霾,不论黑天鹅论还是灰犀牛论……所有理论的指向都是一致的——接下来会有那么一段时间,日子没那么好过。

对于三大阶层跃升通道房地产、金融和互联网来说,监管红利消失了,想要钻漏洞野蛮生长没那么容易了;一个典型案例是:年初仿佛众心捧月的区块链一夜之间就凉了。

经济寒冬本来就是周期的一部分,全球各国都不可能幸免,我们要经历考验,我们要面对现实,我们不需要粉饰太平。

你现在去问每一个老板,几乎没有不忧心忡忡的:融资、利润、税务、社保……总结到一起就是一个问题:钱不那么好赚了,却更容易花掉了。

寒意正在传导,即便是广告公关、服务咨询这样离寒冬较远的领域,一个比较明显的迹象是:客户的预算似乎正在减少,有些客户甚至已经死去,而回款的周期变长了,拖帐越来越普遍。

钱来得没那么快了。

没有永续的生意,没有永恒的利润;在寒意彻骨的时候,才明白落袋为安就是一种奢侈。

如果说,中产阶级焦虑的核心是“上升通道收窄、下滑危险却不断增大”,那么生意人们焦虑的核心就是“钱荒”,钱不那么好挣或者好融了,但是花钱的地方却会越来越多。

现在已经不是一个BP一个背景就能融资的时代了——因为曾经这么做的投资机构们很快也要死去了。

追涨、看背景、看站台、追求表面数据……过去几年里,很多VC的表现如同高端韭菜,本质和股民、币民甚至赌徒没有任何区别。

尽管他们可以大义凛然地说:早期投资本来就是投100个可能成几个,大多数都会失败。但是当真正开始拉清单、算总账、周期大考时,他们的口气可没那么硬,因为这话LP听不进去。

真的这么低的成功率,那么大多数就会死去。

听一个知名VC说过笑话:

当年投资失败的项目,创始人拿了钱好好干的,如今活得很艰难;创始人拿了钱立刻一线城市买房的,如今活得很光鲜。

但是现在你懂的——房市也没那么容易了。

另一方面,尽管国家已经给企业开了定向通道,更精确的资金正在路上,但对小企业来说,取得并不容易。

花钱大手到脚的时代过去了。

过去几年,o2o、共享单车、无人零售店们烧钱补贴抢市场的做法,在今天成了一个笑话。你再去找人帮你烧钱抢市场,不好意思先把你的全部家产抵押了吧,不然没人敢跟啊。

也没有人再去鼓吹什么风口了,因为没人信,这个点再忽悠风口不是蠢就是坏。

于是你看到了,朋友圈里到处是售卖焦虑、消费恐慌的文字,往往十万加。

政策转向

说真的,我一点也不懂经济,但略知人心。

越是这种时刻,一是不能慌,二是不能散。国家太大,政策是宏观的,人是微观的,宏观在尝试,微观在调试,我们不能指望政策解决一切问题,相反,我们可能更多是去论证。

学哲学的人,翻开书来看,自古就有圣贤智者,他们都自认为进行了终极思考,穷其一生著书立说,可是翻到下一章,就发现没有终极,只有无极。

人类就是有局限的。70年代经济落后,人口庞大,号召计划生育,之后,经济快速发展30年,计划生育仍严格执行,到一个变量时,才发现老龄化社会危机来了。

其实,房地产热开始时,就可以多生孩子了,因为国人不穷了,温饱解决了,经济向好了,还有余钱炒房了,多养一个孩子没问题。穷人乍富时,是有生育欲望的,可惜,房地产热搞了太多年,学校,医院和其他公共建设却增量有限,造成一个畸形:人口往城市,和有投资价值的区域集中,而城市配套没有跟上,一家人可能有三四套房,可他的孩子和七八十个孩子挤在100多平的教室里,完成十几年的教育。

如果少开发几个小区,多建几个学校,把多出的2套房面积,摊给教室,那么你孩子上学就舒服多了,再摊给医院,看病也舒服多了,不会等床位等到死。

而现在,手握几套房,完成GDP飞跃的人们,陷在20年不断供的房贷里,陷在失业恐惧里,又陷在教育资源紧张的竞争里。失去了生育欲望。他们甚至发现,只要不生孩子,就不用担心那些控制不了的东西,生活质量就不受影响。美名其曰,不想把孩子生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。

真不该让国人发现投资房子比投资孩子划算。千百年来的养儿防老观念,十几年就被以房养老颠覆。

然后来个急刹车,开放二胎,加税加社保。除了不缺房子,哪里都是窟窿了吗?需要统筹资源,投入公共建设了吗?过五年十年,学校和医院够用吗?不知道,也没人承诺。因为这个方向下去,能否实现高生育高福利的理想型社会,有待论证。

所幸,中国人是世上最聪明的。给出什么难题,他们都会自己去解,哪怕挤到角落里,他们也尽可能舒服地蹲下。也因此,激发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。

穿多一点,抵御寒冬

我们聊了这么多的经济宏观,人文微观。

现在我们来考虑下本身

拉勾CMO鲍艾乐说:即使经济大环境不太好,“裁人潮”也只是一个伪命题。任何一个行业的泡沫都会破裂。很多靠资本补贴的企业,市场并不买单。公司倒闭,企业裁员,算是行业自我净化,隔段时间都会发生。

这正如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贺志强所说,好的企业没有寒冬。所谓寒冬,只是企业回归正常估值。

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尽管我认为,没有裁员潮,这也不能保证你今后会高枕无忧。面对不太确定的经济大环境,我们做到未雨绸缪,才能临危不乱。

1.不要做高风险的事。比如创业、高风险的投资之类的。大环境好的时候,你去做点高风险的事,万一成了还可以理解。但经济环境差,做事风格要以稳为主,要以现金为王。

2.多投资自己,努力学习,提升能力。投资自己是最划算的生意。经济大环境不好时,最该做的是,努力提升自己,积累能力。自己有能力了,你也更容易抓住机会。

3.能力一般的人不要随意跳槽。经济大环境不好,人才又不会减少,自然竞争更加激烈,对于企业来说,追求用最少的钱,用最优秀的人。所以,如果你能力很一般,不要裸辞,因为很可能你裸辞之后,新工作薪资比原来还低。当然了,如果你能力很强,那忽略这条。

在经济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,就算是有几个公司裁人,有几个公司减少招聘数量,那也不能称之为“裁员潮”。哪有什么“裁员潮”?只是你穿的少而已!

----------end

今天很残酷,明天很残酷,后天很美好,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。 ----马云

本文为ctexthuang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来自ctexthuang_blog

Edit with Markdown

已有 5 条评论

  1. haibara

    这个冬天不好过呀。

    haibara December 15th, 2018 at 03:28 pm回复
    1. 桃夭

      穿多点,就熬过去了

      桃夭 December 17th, 2018 at 10:21 am回复
  2. 阿硕

    希望这个冬天短一点.....
    还没毕业就迎来了冬天,有点方

    阿硕 December 19th, 2018 at 03:00 pm回复
    1. 桃夭

      那就趁着 刚毕业 或者还没有毕业 穿多点

      桃夭 December 19th, 2018 at 03:56 pm回复
  3. 2broear

    说的挺有意思的

    2broear January 1st, 2019 at 03:47 am回复
召唤看板娘